现代家庭教育儿童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现代家庭教育儿童观,以及现代家庭教育导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家庭教育要坚守的四观是哪四观2、现代家庭教育,主要问题是什么?3、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家庭教育要坚守的四观是哪四观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包括:

1.人才观。

家长的人才观,是指家长对人才价值的观念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家长对人才价值的观念,决定着其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其对子女的期望。

家长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1)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来社会里,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保留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即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门人才,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尽管每个人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训练,每个人都能成才、成功。

(3)终身学习的人才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更加灵活方便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的脚下。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2.儿童观

家长的儿童观,主要指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地位和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如何认识和对待未成年子女,涉及到儿童的价值与权利,儿童的特质、生长与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家长必须树立三个基本观念:

(1)孩子是人。孩子是“人”不是“物”,家长应当把“人”当做“人”来对待与培养,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孩子的愿望、需要,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2)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处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还不成熟,其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成年人都不一样。家长要理解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对错误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下决心,逼迫他们按大人的意志去做,其结果往往与愿望相反。

(3)孩子终将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孩子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并且将独立投身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童年生活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它首先是具有独立价值的生活,成人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

3.亲职观。

家长的亲职观,是指家长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应当认识到

(1)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家长赋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

(2)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日益开放的成长环境里,未成年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他们身上蕴藏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成人单方面控制未成年人成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社会正朝着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迈进。当然,成人与未成年人共同学习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对信息价值的判断,防止文化垃圾的腐蚀。

(3)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首先应当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应当成为子女终身学习的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科学修养。

4.亲子观。

家长的亲子观,是指家长对自己与子女关系的基本看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既是基于亲情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且应当是亲密的朋友。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朋友。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是关爱、支持、引导,但又不陷入溺爱的误区。父母对子女教育,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信任、多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讲教训、说道理、定规矩,更不是简单地耳提面命。

现代家庭教育,主要问题是什么?

现代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个人觉得吧,最缺乏的是亲情陪伴与孩子的沟通。家长只有一味的付出,确忘记了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更忘记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呵护与关爱,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繁忙的生活使得许多父母为生计奔波,忽略了孩子成长。

现代生活,由于网络的普及,手机的魔力使许多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许多孩子想做爸爸妈妈的手机。孩子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一起看大自然。在玩与乐中寻求父母的关爱与心疼。家庭教育,夫妻常为了工作奔波,大部分孩子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中成长。(个人认为,当然也有部份不溺爱孩子的长辈。不喜勿喷)所以弊端很多。

其实,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成长的初期需要父母的心理呵护。更需要父母拥抱与鼓励。所以请父母们休息时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孩子成长只有一次,不能回转也不可重来。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目前来说,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便会存在一些以下问题:

1.有些家长平时习惯一言堂,孩子偶尔一犯错就动不动就想伸手打孩子,不准孩子解释或辩驳,这样特别不好,容易造成孩子叛逆,逆反心理严重。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跟孩子平等对话,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很重要的。

2.亲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遍,将每个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很多家长下班回家后跟手机相处的时间比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察不到父爱和母爱了。

3.家长经常说教、唠叨、甚至挖苦、奚落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烦躁,容易产生抵触,最可怕的是,有些经常被父母挖苦、奚落的孩子,会失去一切信心,变得自暴自弃。

4.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有些家长,喜欢趁孩子睡觉时偷偷看看孩子的日记啊,翻一翻书包啊,趁孩子不在家去偷偷看一下孩子的上网记录啊等等,这都是对自己孩子隐私的侵犯,可能有些家长觉得很正常,觉得自己关注(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是为了孩子好,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可以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举动,但不要以爱的名义简单粗暴去偷看或者逼问孩子的隐私,这只会导致孩子彻底不信任家长。

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正确的儿童观: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

(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

(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

(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

(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

正确的教育观:

明确对孩子的培育目标;明确自己对孩子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了解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本质为前提,在父母为孩子创建的客观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正确的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外在行为。具体说就是:

(一)培育目标

最终实现目标: 帮助孩子实现获得未来更多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五大基本培育目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履行的培育责任

即“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保持过程——保育”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过程——培育”两个范畴。其中“培育”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逻辑思维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它们是共同成长,不分先后次序的。

(三)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认识和合理并帮助孩子过渡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期”,这是对孩子成功教育的保证。

三次环境转换

载体培育从逻辑思维学出发认识到: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一共会经历三次环境转换,即从非约束环境到相对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家到幼儿园;从相对约束环境到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幼儿园到上学;从约束环境到选择环境的转换——从结束学业到职业选择。

“三次逆反期”

正确理解和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三次逆反期”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在一个逆反期到下一个逆反期的成长过程中实施合理的教育。这三次“逆反期”的普遍年龄分布分别是,第一次逆反期是从三岁左右到五、六岁;第二次逆反期是从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第三次逆反期是从十八岁左右到二十二三岁。它们的基本概念分别是从“复制性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又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非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最终会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固始化目的性逻辑思维”。

(四)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法则

法则(一):1:1法则

在孩子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其“利、弊”因素所占的比例的一般规律是“相对平均”的。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需要了解的是,对学前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外在表现行为对孩子未来来说,都有50%的利,同时也存在50%弊。如:打人的孩子与被打的孩子、内向与外向的孩子等。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理解分析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的利弊之后,通过培育手段,尽可能去调整利与弊比重,让利于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法则(二):3:3:3:1兴趣规律法则

孩子们对某种独采兴趣源的兴趣分配比例一般规律为,30%痴迷;30%即兴;30%不感兴趣:10%不但不感兴趣还抵触。例如孩子们对某种玩具的喜好。

以100个孩子对玩具车喜好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结果:30%的孩子非常喜欢,只要是有机会获得礼物,就会选择玩具车;还有30%的孩子觉得玩具车还不错,不过其他的玩具也愿意选择;还有30%的孩子是不喜欢的,在有机会获得礼物的时候,是坚决不会选择的;剩下的10%左右的孩子不但不喜欢,还会厌弃,一拿到玩具车就会让父母拿走扔掉。

父母通过这个法则应该了解,孩子一定存在着对某种事物自己的兴趣喜好。而孩子的这种兴趣喜好程度对最终的培育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则(三):共鸣实现法则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欲取之必先屈之”。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性外在表现(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首先就要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这个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是如何编织的进行理解,并尝试和孩子一起编织出这种不良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然后,再与孩子共同编织这个不良逻辑性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实现“共鸣”),依据客观的信息环境对编织逻辑思维的信息进行更换,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孩子不良“习惯性逻辑思维”进行改变的目的。反之,不仅不能达到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的目的,甚至会因为改变孩子不良逻辑思维目的的这个逻辑思维行为过程而导致和孩子矛盾的加深,甚至,会加剧孩子对这个不良行为逻辑思维的习惯性。

关于现代家庭教育儿童观和现代家庭教育导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关键词: